国内网络舆情服务技术特征和市场形态的观察与分析

——-国内网络舆情服务技术特征和市场形态的观察与分析

赖正权 (笔名:余青萍)

摘录:http://blog.gmw.cn/blog-1197-471220.html?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sinaminiblog&bsh_bid=217163727

摘要:互 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和社会形态的发展。目前,在舆论场域存在着主流媒体与公民媒体(自媒体)之间的博弈。在这博弈过程中,政府部门除了通过硬性权力制定游 戏规则外,还尝试着电子政府的软权力和舆情预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巧权力来加重博弈砝码。纵观当前,国内舆情服务市场处于不成熟阶段,野蛮成长的舆情监测 服务成了潜规则盛行的灰色江湖,就此,笔者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市场形态

     一、引言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格局的变革,而且也还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组织结构等社会关系的嬗变发展轨迹,如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关系泛媒体化,即人际关系的空间、角色、模式和内容大多通过网络以媒介化形式表达和体现。

当前,互联网正越来越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随着技术和终端的发展以及平民上网障碍的弱化,信息传播的形态正朝着移动泛在化、信源多元化、媒介融合化、即时互动化、社群自主化、社交封闭化等方向发展。

一是在用户使用上,根据InternetWorldStats.com网站统计,截止2011年12月31日,世界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22亿(2,267,233,742),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为32.7%,也就是说,在每3名地球公民中近乎一位是网民;而在中国互联网应用上更加突出,CNNIC最新统计,网民规模达到了5.38亿,互联网社会渗透率达到了39.9%,其中,移动终端用户高达3.88亿,移动终端上网首次超过台式电脑。在区域用户规模上,中国网民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最大的群体。

二是在应用上,随着支撑互联网发展的硬件、软件、通信能力、成本等因素改善,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络论坛、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网络社区SNS、分享视频、博客、微博客、P2P、维基、地理信息定位LBS等互联网应用精彩纷呈,为公众的信息体验与传播提供了多样化、便捷化的服务。

世界最大社交服务商Facebook,在2012年10月初月度活跃用户规模超过10亿;而另一个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用户2012年8月全球规模也超过了5亿;世界最大分享视频网站YouTube每天有35万人上传视频、上传视频的时长高达每秒1小时。

在国内,根据各自最新财报显示,新浪微博用户达到了3.24亿、腾讯微博4.24亿,笔者根据相关信息进行估算,中国50余种微博产品用户总规模应该超过10亿,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微博应用最大区域和群体;另外,根据CSG 精确市场研究集团9月发布的《短视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视频网站的日均收视时长达到了 1.8 小时,超过了电视的日均收看时长 1.68 小时;视频网站的周平均收看频次为 5.53 次,超过了电视的周平均收看频次为 5.4 小时,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未来通过手机上网观看视频的用户将会越来越多。

三是与web1.0时期相比,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形态上有很大不同,公众自主性传播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渠道。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监测,中国用户产生内容(UGC)的流量于2010年6月首次网站专业制作内容流量,UGC流量占整个互联网的比例达到50.7%,而网站专业制作内容流量仅为47.3%。DCCI总经理胡延平对此表示,标志着微众时代的到来。本人认为,UGC微众时代的带来,一是改善了公众的信息获知便利,二是公众自我赋予话语权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任何信息传播都具有目的性:从商业市场的角度上出发,传播即为营销;而在社会视野中,传播具有表达倾向性舆论的意图。基于此点和上述态势,从信息传播趋势上看,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大众媒体的舆论地位正面临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正逐步地从“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向着“第一媒体”的王座靠近,随时觊觎着舆论的霸权地位。

信 息与权力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历史证明,信息传播与人际沟通的技术创新推动着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革命,继发性孕育了舆论格局和权力结构的变革。从口口相 传、烽火驿站、印刷术、无线电、图像传播到网络传播,无不如此。网络传播的革命,引爆公民自我赋权的兴起,在众愚成智的社会效应中,将原先集中于国家(政 党)的权力,部分地分配或归还于社会主体,使社会权力结构出现社会化和多元化的变化。

权 力结构的社会化、多元化,存在着其本身积极意义,即社会主体有更多更有效的自主、自治、自律和自卫的权利和权力,信息权(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成为 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然而,社会化、多元化带来权力分散、秩序失控的无政府主义负面性,亦即所谓民主的低效性、非理性和无序性。

当前舆论场域存在着两股舆论力量,一是以体制内党报、电台、电视台、国家通讯社、新闻网站为主体的“主流媒体”,另一股是与之对应的体制外、草根性、非主流的“公民媒体”(或“自媒体”)。公民媒体、自媒体主要通过层出不穷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进行发声取得话语权。

公民媒体、自媒体的舆论力量来自分布式、匿名、泛在的UGC内容,面对草根、多样性、不可控的网络舆论客体和分散、自由、非理性的网络舆论本题,使得网络舆论引导、控制的实施比以往要艰难得多。由此产生了主流媒体与公民媒体、自媒体,围绕舆论话语权的冲突和博弈。

在 这个主流媒体与公民媒体、自媒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中,政府部门采取除了运用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强势制定博弈的游戏规则硬性权力外;同时,也进行着应用电子 政务、政务微博拓宽沟通渠道,增加政府透明度以及建立电子政府等软权力的尝试,与此同时,还相应地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等巧权力的实施,努力疏通主流群体与草根阶层、主流舆论与草根舆论之间的阻隔。

    二、网络舆情服务市场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信息流动和舆论传播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民既是信息的受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公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了媒介产品的创造和形塑,并通过话语权形成另一种舆论力量。此 时,网络的聚合效应使得网络舆论不再是“乌合之众”,在网络平台中公众开始自我设置议程,舆论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公共问题”与“社会热点”在网络中也有 一定程度地表现未公众(网民)的自我议程设置。网络舆论的形成、扩散过程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平等分布式、议题离散、现实与虚拟深层次互动的过程。

不过,互联网本身也具有“双刃剑”属性,对于提 高公众话语权,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网络舆论的“众声喧哗”非理性、伪民意的舆情现象需要关注:在匿名的条件下,分布式信息传播、网络水军操纵使得 网络舆情大多呈现民粹主义的草根性、批判性和非理性特征;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十分普遍,多是对问题的揭露和对现实的批判,并且非理智特点十分明显, 突出表现为情绪的发泄、偏激的语言、甚至谩骂,而客观理性的分析探讨则十分缺乏。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语境下,新媒体推动的信息流动性媒介化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媒介化又使局部、个体化风险公开化、扩大化,并进一步增加系列化、政治化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在主流媒体与公民媒体博弈过程,不可避免间有舆论转场或舆论对抗的现象、阵痛。

因此,在大力开发网络作为公共话语空间,提升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的同时,建立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提升社会媒介素养,提高对网络舆论、舆情的引导能力和网络执政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目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阵痛期和风险全球化共振的语境下,更需提高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

提高网络舆情、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就是在于是否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规律以及获取互联网舆情信息的能力、质量。而舆情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舆情系统技术和舆情队伍素质。

然而,突飞猛进的新媒体及其用户群、几何级增长的海量信息,使得各级政府、企业及个人等舆情主体们在应对上力不从心、疲于奔命;在成效上或事倍功半、或劳而无获,甚至越陷越深、越弄越糟。这给集网络信息搜集、语义和倾向分析和风险预警等智能功能的网络舆情系统带来的机遇。

    三、网络舆情系统技术的关键、难点和趋势

网络舆情系统是一种实时性的互联网数据集成、加工的智能平台。其产品和服务主要面向负责公共事务、公共安全领域的公检法、军队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公众高度关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网络舆情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信息数据自动采集(Automation Information Retrieval)、文本自动聚类和自动分类(Text Clustering & Text Classification)、话题与跟踪(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TDT)、文本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SA)、趋势分析、自动文本摘要(Automation Document Summarization)、舆情态势判断、统计报告、舆情报警、重大舆情应对的指挥与整合等几个方面。其中,网络舆情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热点话题的自动发现技术以及观点的抽取和观点倾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

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所以人们关注的重心已从搜索采集的信息序化变为分析为主的信息转化。观点的抽取和观点倾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又成为研判舆情态势另一个重要依来源和依据。

目 前,普通搜索引擎基于关键词得到搜索引擎返回结果的信息冗余度过高,很多不相关的信息仅仅因为含有指定的关键词被作为结果返回,并且没有对搜索结果进行有 效合理的组织。在大量网络信息中,与同一主题相关的信息往往孤立地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地方。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站点和质量不齐网络信息,仅仅通过这 些孤立的信息,人们对事件难以做到全面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向量模型建立和对数据相似性分析的识别话题与跟踪技术成为舆情系统关键所在。

网络舆情系统的难点在于网络舆情数据的获取能力和舆情数据语义分析。

“山 中方一日,人间转千年”,新兴的互联网应用百舸争流,层出不穷;同时,基于互联网应用移动泛在化、信息即时封闭性等因素,使得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形态发生了 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如封闭性、即时性、移动性的微博、社交信息等将对舆情系统获取信息能力产生制约,尽管网络舆情系统的技术也在飞速进步,但“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互联网新应用使舆情系统的进步显得滞后性。

另外,互联网的分布式、流动性,使网络热词、语境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使舆情系统实现核心功能语义逻辑的自然语言处理、向量模型的完善性受到冲击,影响了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实效性。总体而言,在舆情数据语义分析上,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有效处理海量和高维的数据能力;2、数据噪音甄别;3、数据完整性;4、数据时效性;5、词义和语境的复杂性,影响数据的极性分析(正负面倾向性、褒贬义程度及结构)准确性;6、数据倾向性细粒化处理(肯定之中否定、否定之中肯定的成分分析);7、自然语言构词知识完善及更新;8、语境变化的语义逻辑准确性;9、向量模型构造和优化;10、其他未知问题。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向着移动泛在、多终端整合、微众即时互动、个性化方向发展,作为互联网信息集成、智能整合分析的舆情系统理应与之匹配,未来的舆情系统呈现云处理、APP平台化、层次化、个性化、移动化、融合化、语义智能化等特征。

     四、网络舆情服务市场观察

媒介化、社会流动性、行为失范、制度失灵等社会转型期的并发性风险,加大了社会公共管理成本,据了解,国内公共安全投入的费用已经超过国防财政支出。

因互联网技术、用户规模和刚性维稳等因素,催生了中国网络舆情服务市场急速膨胀。至于网络舆情市场如何多大,业界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说一百亿,也有说是三、四百亿的,更有上千亿空间之说法。

笔 者认为,网络舆情服务不仅仅为单纯的舆情系统支持一个层面是不完整的,其应该更多地涵盖包括技术支持、口碑(声誉)管理、风险沟通、危机应对等在内诸多领 域,具体而言,舆情产业链的上游是由政府、企业、个人等服务需求的舆情主体,中游的提供舆情服务商(舆情技术性系统、舆情信息衍生产品、舆情应对方案)和 下游的舆情客体(产生舆情舆论导向变化的信息载体,如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新旧媒体,以及网络水军、公关公司等口碑声誉服务机构)组成。

尽管网络水军、公关公司推动的是隐藏事实的伪民意、伪真相的网络舆情,但不管如何,伪民意、伪真相的网络舆情依旧是舆情产业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点。

如此而言,网络舆情市场价值,尽管难以通过一个具体数据对其进行定量判断,但网络舆情产业链空间是相当可观的。故而,个人认为,网络舆情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应该在一千亿以上,不过,当下的网络舆情仍处初级阶段,需要培育、规范、引导和爱护。

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网络舆情产业链的巨大市场空间吸引众多的淘金者。有趁着市场格局尚未定型的良机,割据一方并在发展谋取舆情服务游戏规则的话语权和制定权的行业先锋,也有通过瓜分市场蛋糕需求赢利增长点和战略转型的跟随者,还有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研究机构。

目前,网络舆情产业链市场结构大体如下:

1、网络舆情系统开发与销售:这类主要以众多舆情软件公司为主,主要代表主要又有:方正智思、拓尔思(TRS)、谷尼国际、邦富软件等,它们主要以舆情系统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为主业,通过技术手段获取舆情因子信息,为服务对象提供舆情预警,它们的特长是商业运作和资本对接,不过,对舆情传播、网络舆论控制和引导的能力不高、不专业;

2、互联网数据调查与分析公司:这类产品与服务主要有艾瑞咨询iVoiceTracker、易观网络舆情监测、CIC的IWOM master,它们的主业是通过互联网行为跟踪,而后进行数据集成、加工、分析、预测,企业的互联网口碑管理和社会化营销是其主要研究领域,政府领域的舆情介入较少;

3、 专业新闻机构(网站):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智库、华声在线、正义网、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中青舆情等,这些具有官方媒体背景,它们主 要发挥传播领域专业、意见领袖整合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公信力等优势,舆情服务产品提供多为网络舆情应对排行榜、以事件为单位的舆情研究报告、舆情信息 报告(网络舆情纸质及电子报告)、政府舆情应对研究等,这些机构的弱点在于体制性思维惯性,在商业化运作和资本对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新闻和舆论传播研究、教学及其产业化机构如: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主要产品有,年度网络舆情指数报告、网络舆情年度白皮书、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舆情 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等,它们具有权威性,但这些经院式机构弱项体现在社会资源不足、市场脱节明显等方面;

5、 公关公司及网络水军,尽管在技术性不占优势,处于网络舆情末端,但它们出色资源整合和把握社会心理的能力,使它们是社会舆情传播(政治性议题除外)不可缺 少的一个重要节点,不少网络热点通过网络炒作后被传统媒体跟踪报道,使得传统媒体成为网络水军和公关公司炒作的主流渠道;

6、在公众声誉(口碑)、风险、危机等传播、管理、沟通、应对领域的专业人员、机构有关网络舆情的讲座、培训。

以上大致介绍了网络舆情服务市场产品结构的情况,接着讲述网络舆情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与使用方面的问题。

尽管随着网络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市场空间很大,但基于经济性、互联网发展水平等因素,在网络与舆情监测与分析需求、使用上呈现如下差异:

经 济状况与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正向性的关联。就地区整体而言,东部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互联网普及率高,因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 市场要比中西部地区成熟;在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监测服务程度上,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云南、浙江、四川、辽宁等省市自治区位居前列,贵州、安 徽、吉林、湖北、河南、陕西、江西等地水平较低。其中,由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因素,社会信息化、媒介素养水平高,北京在网络舆情监测与 分析应用水平和应用程度上,名列全国第一,另外刚性维稳的政治压力也是推动北京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 过,在区域差异存上存在着一个悖论,西部边境、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如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应用程度与地区性经济、互联网发展水平不 一致。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因为这些地区存在着较高社会风险因子,刚性维稳的政治压力和战略意义是推动这些地区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应用投入的一个重要因 素,这应该属于非市场需求因素的行为。

受 财政、素质、风险管理认知、危机应对能力等因素影响,从县级以上政府部分领域看,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使用意愿和程度上有着这样的特点,省部级公共部门最为 成熟,随着行政级别下降而降低,但随着网络舆情爆发点下移到县级公共部门,舆论压力推动县级公共部门的舆情管理水平提升,进而使县级政府公共部门舆情监测 有所改善;在政府职能部门分布上,公安(含国保)、党委宣传部、新闻办(互联网信息中心)居前三位。

在国内网络舆情服务市场格局中,结合社会影响力和本人观察认为,人民网、新华网、艾利艾、正义网在舆情信息服务(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位居前四;舆情系统销售梯队依次为拓尔思TRS、方正智思、广州邦富、中科点击军犬、厦门美亚、本果、谷尼Goonie等。

   五、国内网络舆情服务产品的分析比较与存在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来,在日益影响的网络舆论的孕育下,中国的舆情产业蓬勃兴起,市场规模迅速膨胀,专门从事舆情监测的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众多的舆情监测队伍中,有93支被国家工信部“双软”认证许可的“正规军”。目前,根据工信部软件司公布相关数据经过笔者整理,截至10月10日,全国共有93家企业104款网络舆情系统通过“双软”认证,享受着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舆情软件公司列表看原博文)

上述通过工信部软件司“双软认证”舆情软件中,在舆情监测分析水平上表现为参差不齐,在技术侧重点也各有千秋。以下对国内舆情系统市场主要产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 舆情监测领域,人民在线无疑影响最大。其身后的人民日报及人民网作为中共中央和国家的喉舌,重肩负着舆论导向的政治任务,拥有着大量、优质的人才、资本、 媒体等方面优势。人民在线舆情系统的优势在于自然语言处理、观点倾向性分析等语义逻辑上,但由于人民在线舆情监测服务的重点在于关注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关 键节点上,使得人民在线舆情系统在监测覆盖面上没有其他商业舆情公司产品那样广,以致人民在线舆情系统的舆情预警实效性受到影响。

在舆情系统商业应用中,北京拓尔思TRS网络舆情系统,构建了多个向量模型,通过TDT对舆情信息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跟踪和分析互联网新的热点话题。在舆情智能上,从用户角度看,拓尔思舆情系统在商业性舆情软件中最为全面。

北大方正智思产品与拓尔思TRS有着相近的特性,即在文本挖掘上通过向量模型对互联网热点话题进行相似性分析,对舆情观点倾向性进行定量计算,但在具体应用上,略逊于拓尔思TRS产品。

中科天玑,由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软件研究室改制而来的,其舆情系统产品为Golaxy,拥有国内最完善的汉语分词系统ICTCLAS,为自然语言处理(NLP)构建了知识体系,为相似性向量模型、观点倾向性等语义分析奠定坚实基础,在文本舆情分析能力上具有优势,但在互联网数据获取能力(漏检率和错检率)上尚有欠缺,而且在商业运作和资本对接上也不理想,在舆情市场领域知名度不高。

在商业舆情系统中,军犬舆情系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得益于中科点击在商业运作和社会化信息传播(比如军犬舆情排行榜及其内容seo优 化、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相对其他舆情系统产品而言,在技术性能上,军犬舆情系统的数据获取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系统只是通过舆情元信息的关键词配置完 成自动聚进行研判分析,而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向量模型,无法对舆情数据进行相似性逻辑处理,因而使得语义分析能力较弱,造成系统内无关信息冗余明显,舆 情信息不准确,制约了舆情研判。就总体性能而言,军犬没有脱离互联网信息采集和加工产品范畴,并未真正跨入网络舆情序列,军犬系统在向成熟的语义分析迈进 上依然道路漫长。

谷尼Goonie系统内置了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通过内容抽取、向量模型相似性分析,发现互联网新的热点话题,并对其进行跟踪分析,根据统计等策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主题关注度和预测趋势。语义分析能力介于方正与军犬之间。

广 州邦富在广东及临近南方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北方市场式微,但成功入驻新华社及新华网,成为新华社和新华网的官方舆情系统技术供应商,在战略布局上取 得优势;厦门美亚从事网络舆情监测起步早,北京本果因为商业投入大,因此,这三家舆情系统在公众认知和市场份额上有一定成就。由于缺乏产品体验等相应资 料,本人暂时无法对它们分析和置评。

作 为一个新兴的领域,野蛮成长的网络舆情服务市场,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规范和监管体系,目前,良莠不齐的舆情监测系统服务领域存在着鱼目混杂的现象,舆情 系统市场成了一个乱哄哄的灰色江湖: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互相抄袭,同质化严重,山寨盛行,不少山寨产品以微观、局部的修改、变动、改良后,通过专利、双软 等方式进行身份漂白,甚有李鬼名声盖过李逵的;回扣等商业贿赂现象严重,官商利益同构,招标成为暗箱操作、内部交易的遮羞布;此外,大多舆情系统在宣传 上,虚构研发、专家团队,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虚夸产品优势等等。

总体而言,国内舆情监测系统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互联网舆情数据的收集为主,即停留于侧重于网络舆情因子的发现及相关预警告知环节,而核心的网络舆情的观点倾向性及其观点细粒化等语义分析,尚不成熟。

这些因素造成政府在采购舆情服务上买不致用、产品使用周期短、产品转换频率快、重复购买现象严重,华而不实、实效低下、社会资源浪费的舆情购买成为牟利载体、长官工程、形象工程。

不过,在这灰色江湖中已有了一线亮光,2012年舆情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即舆情软件商与高校等机构优势互补,产学研携手并进,尽管此前也零星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没有今年明显。舆情软件商与高校合作的有:北大方正-百度-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清华大学-优讯舆情实验室、谷尼国际-南京大学谷尼舆情分析实验室、暨南大学-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安徽博约科技-中国科技大学舆情管理中心等,此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上海交通大学舆情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六、结语

如前文所述,在国内舆情服务市场有着巨大成长空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传统社会契约体系不成熟的历史因素,也有来自新生事物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

对于舆情服务领域,目前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缺乏国家标准,众口不一,公众认知错乱

2、产品良莠不齐,约束松弛,潜规则盛行

3、监管缺位,监管主体模糊不清

4、产学研脱节,产品性能整体水平不高

5、抄袭、炒作过度,自律、创新不足

6、商业舆情公司介入敏感领域,容易产生市场权力对政治权力的消解和把持的隐患

为此,笔者认为,对于上述问题,首先政府监管到位,由于涉及政府信息敏感性和安全性,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管理建议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安部、国 家安全部、工信部、国家保密局、科技部、工商总局等职能部门参与协调、管理;其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域自律性机构,比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舆情专业委员 会、中国网络舆情服务商协会等,通过政府监管和社会化组织自律约束,规范舆情服务市场良性发展;而后,展开网络舆情监测领域标准化征集、探讨和制定,进一 步规范、完善舆情服务市场行为,第四,举办网络舆情行业峰会等活动,搭建舆情行业交流平台,推进网络舆情产学研良性结合,为中国网络舆情服务及稳定社会发 展奠定基础。